胃腸鏡檢查 | 腸胃肝臟科

胃腸鏡檢查
經常感到腸胃不適?消化不良?胃腸鏡檢查能幫助您更深入地調查背後原因。胃腸鏡檢查是使用內窺鏡直接觀察胃及腸內的過程,可診斷出胃腸內的狀況或病變,如異常細胞、潰瘍或瘜肉等。如在胃腸鏡檢查過程中,醫生發現胃或腸內有病變,可能會使用內窺鏡上的鑷子取出組織樣本作分析。早期檢查可減低患上消化道癌症,如胃癌、食道癌、大腸癌、肛門癌等的風險。
當中亦有不少人以為胃腸鏡檢查只能偵測胃癌及大腸癌,其實不然,它能診斷的病症非常多,包括以下各項:
常見應用於於消化道的胃腸鏡檢查主要是胃鏡和腸鏡。
胃鏡 ─ 檢查食道、胃部和十二指腸
形成白內障的成因很多,包括遺傳和先天性因素,其他如外傷、發炎、代謝疾病、藥物等原因也會造成白內障。但白內障在長者身上是最常見的,全因年齡增長,晶狀體逐漸變質、硬化和混濁,和疾病如糖尿病也會令白內障提早出現。
大腸鏡 ─ 揪出瘜肉 預防大腸癌
雖然年輕族群較少見白內障,但如有煙酒習慣﹑有高度近視、糖尿病患者、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及長期曝曬於太陽或長期患有虹膜炎等,就有可能比一般人更早罹患白內障。
胃腸鏡檢查的過程
大腸鏡
大腸鏡是可以屈曲的內窺鏡,一般經肛門放入大腸內,可讓醫生觀察病人大腸內壁黏膜的情況,整個過程需時約15分鐘至1小時,醫生會按病人需要,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,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,減少不適感。進行大腸鏡檢查前三天,要進食低渣食物,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,好像蔬菜、生果、麥皮等;檢查前一天服用洗腸劑,清除腸道內糞便殘餘,以確保腸道清潔,以便醫生檢查清楚腸道情況。
胃鏡
胃鏡檢查即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,醫生將一條直徑約 0.9cm、前端裝有鏡頭的光導管狀經病人的口及食道,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。如有需要,醫生可通過導管伸出夾子,抽取組織作病理檢查。為確保檢查順暢,醫生會在患者喉嚨位置處方局部麻醉噴霧及於靜脈注射鎮靜藥物,檢查過程約 10 分鐘。
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胃腸鏡檢查?
胃腸鏡檢查 — 「胃」
- 吞嚥困難
- 持續胃痛、胃灼熱、反胃、消化不良
- 大便呈黑色
- 體重無故急降
- 缺鐵性貧血,如容易疲累、血色素下降
- 有家族胃癌或食道癌病史
胃腸鏡檢查 — 「腸」
- 大腸癌普查(45歲或以上、有大腸癌家族史應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)
- 大便有血或有大量黏液
- 無故腹痛
- 體重無故急降和疲倦
- 大便習慣改變(經常便秘、腹瀉),並持續超過兩星期
- 大便隱血
誰應該進行胃腸鏡檢查?
大腸鏡
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、復發性上腹痛、胃酸倒流、消化不良、上呼吸道出血、食慾不振、體重下降等症狀,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。而40歲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篩查,如有胃癌家族病史,更應及早作定期檢查。
胃鏡
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,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,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,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,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。如發現有少量瘜肉,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,可於 5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;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,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。此外,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及有其他風險因素,更應考慮提早至 40 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 10 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。